「沈丘县」各乡镇名称的由来
沈丘县是以周朝的沈国为名的。
沈丘在西周时为项国,春秋初期亡于鲁。春秋后期,沈国从今平舆境迁来,县境南的老城,一说即为沈国故都。沈国是西周初期分封的诸侯国,姬姓,子爵,国君称沈子。周敬王十四年(前506年),晋国在召陵(在今漯河市东北二十五里)召开诸侯国会议,沈子没有参加,“晋人使蔡伐之”。这年夏季,为蔡所灭。
沈丘,由于为项、沈故土,所以历史上多以“项”“沈”为名。秦朝置项县,两汉、三国、两晋相继沿用。南北朝时期,这里时属南国,时为北土,每个王朝占有之后,都要改换一次地名。南朝初期,刘裕北伐,夺取了黄淮之间的大片土地,在这里置陈、南顿两郡。东魏置北扬州,并改县名为袜陵。隋朝以沈为名,置沈州,唐朝开始设置沈丘县。沈丘,意即沈国废墟。
明朝弘治十年( 1497年),县治迁至县境南部的乳香台,即今老城。1950年,迁至今县城。
槐店镇
槐店
原称“槐坊店”,据传蔡河边有古槐和店铺作坊,以此得名。
这里濒临颍河,水陆交通便利,所以很早以前就是工商业集中的地方。清代有“金槐店、银水寨”之称,表示经济繁荣。
刘庄店镇
刘庄店
清顺治元年(1644年),刘姓人氏迁入建村,于水陆交通要道开一小店,为过路店,故名“刘庄店”。
留福镇
留福
原称“龙虎集”(一名刘虎集),讹传为“留福集”,简称“留福”。
老城镇
老城
公元1428-1950,为沈丘县治所在地,1950县治迁往槐店,此处称“老城”。
赵德营镇
赵德营
明弘治年间,赵德、赵营迁此居住,合称“赵德营”。
付井镇
付井
付姓居此,有古井。
纸店镇
纸店
唐宋时,有造纸作坊和卖纸店铺,称“纸坊店”。
明嘉靖时,有一个较大的商埠码头,是当时一大集市,又名“纸店集”,简称“纸店”。
新安集镇
新安集
故名思义,新建的集市。明朝沙河改道后在新河北岸建集。
白集镇
白集
清初建村,并修有庙宇——百善庙,后来逐渐形成集市,称“百善集”。白百谐音,简称“白集”。
刘湾镇
刘湾
明万历年间,山东枣庄刘姓迁此沙河弯曲之处,故称“刘湾”。
莲池镇
莲池
明正统年间,黄河泛滥,夺颍(河)入淮(河),这里成为一片沼泽。遍植莲藕,称“莲花池”,后简称“莲池”。
明嘉靖时为县南大集,称“莲花集”。又因临西南瀔(谷)河渡口,又名“莲花渡”。
洪山镇
洪山
明代,斋人孙立山因财主谑称其误食鸟蛋,奔洪河剖腹洗胃而死,后村民建洪山庙纪念,村以庙名。
北杨集镇
北杨集
原名“谷集”,后杨姓迁此称“杨集”。
为区分付井杨集,称“北杨集”。
邢庄镇
邢庄
邢、王两姓建村,后邢姓人丁兴旺,称“邢庄”。
周营镇
周营
周姓建村于此,后成集市称“周营集”,简称“周营”。
石槽集乡
石槽集
原名“张家村”,明代曾为驿站,留有石槽一具,后辟为集市,遂改名“石槽集”。
范营乡
范营
南宋时,金兵在此扎营,后范姓居此,称“范营”。
李老庄乡
李老庄
村民多李姓,又是老村,故名“李老庄”。
冯营乡
冯营
明弘治时,临泉县的冯营迁此。
卞路口乡
卞路口
明末此地为一交通要道口,卞姓始居得名。
免责声明:本文系转载自互联网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;旨在传递信息,不代表沈丘新媒体的观点和立场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删除!ceo@ceccs.com.cn
相关阅读
- 紧急提醒!这个外来入侵物种,看到立即清除!(沈丘)沈丘注册商标
- 沈丘所有中招考生速看!县教体局发布普通高中补录通知!(沈丘)沈丘新媒体
- 河南省沈丘县发布雷暴大风橙色预警(沈丘)沈丘新媒体
- 沈丘,你不是一座城的沈丘!
- 河南沈丘四人因涉嫌妨害传染病防治罪被立案侦查(沈丘)沈丘新媒体
- 田庆杰会见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姜晓东
- 沈丘县第一实验学校2022年秋季招生工作方案(沈丘)沈丘新媒体
- 最新放假通知!(沈丘)沈丘新闻
- 沈丘县周营镇“四个到位”扎实开展秋季征兵工作(沈丘)沈丘注册商标
- 【法院动态】沈丘法院集中执行雷霆出击(沈丘)沈丘注册商标